如今的襄垣城乡,处处散发着文化馨香。热闹的村民文化活动,悠扬婉转的戏剧歌曲,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广场、公园,浓厚的学习氛围、文明的乡风、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犹如丝丝春雨,浸润着当地百姓的心田。在襄垣的每一个地方,只要说起群众文化活动,赞美之声不绝于耳。“每一场晚会都十分精彩,几乎每个节假日,我们一家人都会到文化广场观看晚会。”“调演活动不仅挖掘了技艺、培养了人才,而且给了大家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了襄垣的和谐美满,助推了社会的文明。”
虽然眼下正值寒冬时节,然而漫步在山西省襄垣县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分外红火。在机关单位,在农家小院,在中小学校,在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处处开花,展现着这里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人感受到了群众文化活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基地、新城镇新农村典范”县,加快建设平安襄垣、创新襄垣、美丽襄垣、幸福襄垣,给广大城乡群众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欢乐、温馨的文化生活氛围,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襄垣县文化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让文化机构、文化活动、文化产品传递正能量,加大活动组织力度,注重活动载体创新,拓展活动范围,充分利用文化馆站、公园广场、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场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全县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伴随经济转型跨越发展,襄垣县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唱主角,文化惠民遍及城乡。
“俺村今年一改老传统,家家都到文化活动中心来表演,演身边事、唱身边人,大家欢天喜地过大年,既热闹又喜庆!”夏店镇坡底村的魏长举高兴地说。春节期间,文艺展演,迎春晚会,秧歌、鼓书晚会,电影晚会,新春楹联书画展,九曲黄河灯,象棋大赛和健身大拜年活动等在全县城乡火热开展。襄垣县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刘付秀说,为了让全县群众过一个安定、祥和、文明、喜庆的新春佳节,2013年两节期间,襄垣县以丰富和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挖掘襄垣文化为宗旨,坚持乡土特色与时代气息并重,集艺术性、观赏性、群众性为一体,积极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艺宣传活动。活动从正月初一持续至正月十八,分为县城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赴市参加展演3部分,全面展示全县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新春文化的余韵刚散,送戏下乡的锣鼓又敲打起来。围绕“一台戏、一次文化活动、一场电影”的“三个一”工程,襄垣县委、县政府每年拨出专款,组织相关部门和襄垣秧歌剧团深入乡镇、农村巡回演出;组织成立了14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2012年以来,襄垣县共送电影下乡3876场,送文艺演出100余场。而举办的襄垣秧歌、美丽襄垣讲解员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更是把襄垣的文化生活延伸到了城乡每一个角落。襄垣县对全部500余名县、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247支业余文艺团队活跃在襄垣农村;县书法家协会等10个文化协会吸收各类文艺骨干200余名、发展会员1000余名;襄垣秧歌剧团不断发展壮大、精品迭出,强大的文化队伍为文化惠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襄垣县城,县文化馆的综合展示厅、教育培训室免费对外开放,流动服务车轮番在各乡镇开展服务。襄垣秧歌剧团和电影公司定期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襄垣秧歌大赛、襄垣鼓书大赛、襄垣形象大使比赛、“文明共建日”活动及“献爱心、助贫弱”活动等文化活动连续不断。各行各业通过打造行业文化,以文化引领提升境界、涵养正气。
每天清晨,人们带着自备的乐器纷纷向襄垣东湖“陶心岛”走去。在那里,有人领唱、有人指挥,大家吹拉弹唱、自娱自乐。
夏日的夜晚,走进襄垣县城,公园里、广场上、社区中,群众文化活动随处可见,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全县城乡处处欢歌笑语,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氛围。优雅的交谊舞、轻快的健身舞,让文化广场成了大型的露天舞台。音乐奏响,人们进入舞池唱着、跳着,沉浸在欢快的气氛里。“参加娱乐活动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几岁的孩童,只要有一颗舞动的心便可以来这里释放热情。”组织广场舞的王跃华一边热情地介绍情况,一边擦着淋漓的大汗,脸上却写满了快乐。
近两年,襄垣的文化活动越来越红火,去年更是达到高潮。刘付秀介绍:“去年七八月份,我们组织全县部分乡镇、单位在县城文化广场开展了广场消夏文化活动和‘襄垣秧歌、鼓书擂台赛’;从6月开始,我们在迎宾街幼儿园广场举办消夏舞会。目前,共举办消夏舞会90余场,参加活动的群众近3万人次,反响非常热烈。”
如今的襄垣城乡,处处散发着文化馨香。热闹的村民文化活动,悠扬婉转的戏剧歌曲,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广场、公园,浓厚的学习氛围、文明的乡风、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犹如丝丝春雨,浸润着当地百姓的心田。在襄垣的每一个地方,只要说起群众文化活动,赞美之声不绝于耳。“每一场晚会都十分精彩,几乎每个节假日,我们一家人都会到文化广场观看晚会。”“调演活动不仅挖掘了技艺、培养了人才,而且给了大家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了襄垣的和谐美满,助推了社会的文明。”
“感天动地悲声远,义士气节贯长天。襄子胸怀安社稷,市桥怀古话当年,话当年!”当襄垣秧歌新编大型历史剧《豫让与襄子》的大幕徐徐落下,剧院里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在文化体制改革春风吹拂下,襄垣文艺创作迎来一个又一个高潮。为纪念东晋高僧法显归国1600周年,由襄垣县民营企业投资拍摄的3集专题纪录片《佛国记——法显西行》系统讲述了法显从仙堂山出发,历经千辛万苦西行取经并将其翻译成汉文,流传后世,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的动人事迹。该片在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襄垣秧歌》、《襄垣鼓书》音像制品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襄垣鼓书《水》荣获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襄垣鼓书《鸿雁捎书》荣获第六届“天桥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曲邀请赛决赛节目金奖。
由襄垣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桑爱平执笔创作的襄垣秧歌新编历史剧《豫让与襄子》,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受到了广大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豫让与襄子》以春秋战国时期晋阳城外赵襄子联合韩、魏两家击败智军取得胜利,结束晋阳百姓苦难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以宽大为怀、以真诚会友、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君王赵襄子与一位有勇有谋、忠心不二的义士豫让之间发生的故事,展示了襄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人以启迪。
2012年9月24日晚,新编历史剧《豫让与襄子》在襄垣县人民会堂上演。演出中,铿锵有力的音乐、震憾人心的唱词、细腻倾情的表演,让观众陶醉其中;阵阵热烈的掌声,把演出一次次推向高潮。襄垣县委书记田志明用“忠孝仁义勇,中华我精神”10个字评价了这部文化精品。他说,这部历史剧是襄垣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充分展示了襄垣精神。他希望这部历史剧在上党大地、三晋大地乃至全国广为演出流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襄垣、关注襄垣。
据桑爱平介绍,《豫让与襄子》从战争的尾声开始,重点表现豫让的忠义和襄子的豁达、大度与宽容。该剧题材新颖独特,内容健康向上。独特的音乐设计是该剧的一个显著特点,既保留了襄垣秧歌的韵味,又有改编创新。该剧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加入了符合现代人观赏的审美元素,使之更具有时代感、观赏性,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
《豫让与襄子》全剧场面宏大,张弛有度,表演细腻;唱词精炼准确,形象生动,富于感情;对白铿锵有力,简洁明快,不拖不冗;表演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结尾戛然而止,意韵悠长,给观众以无限的回味。戏曲导演张志强在看了该剧之后说:“真没有想到,一个县级剧团还能排出这么好的戏,这个戏非常有潜力。”诗人、山西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李杜在看了该剧后说:“这个戏感动了我,观看中我流了两次泪,太好了!”
该剧上演以来,场场爆满,观众好评如潮。今年1月18日,在山西省宣传工作会议上,《豫让与襄子》荣获山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是山西省县级剧团唯一获此殊荣的剧目,也是长治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戏曲剧目。
历史是最珍贵的,我们什么东西都可以创造,唯历史遗产不能创造;我们什么东西都可以没有,唯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必须保护。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知名度,而且可以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作为有着2500多年建县史的襄垣,县城内文庙大成殿、昭泽王庙、五龙庙、永惠桥以及崇福寺、关岳庙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的古建群,成为镶嵌于襄垣现代城市中间的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如何保护、开发、利用上述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襄垣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打响了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工程的攻坚战。
刘付秀告诉记者,作为县委、县政府2013年重点工程之一,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工程也是建设“四新”襄垣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工程位于县城中心,由上寺北路、上寺南路和南关街3个地段组成。总长1300余米的历史文化街区拥有文物保护单位10个,其中国保单位4个、市保单位4个、县保单位2个。
近年来,襄垣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空间不断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载体,受到城市发展的挤压,保护刻不容缓。如何在襄垣县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留住城市文化特色和历史记忆,是襄垣县经济社会及城市发展面临的难题。
为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工作,县委、县政府首先成立了领导组,组建了机构。县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深入街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摸底,内容包括建筑物现状、社会生活现状、街区环境、文物古迹现状、道路交通现状、各项工程设施及管网现状,以及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同时积极组织有关人员,赴四川、福建、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对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改造情况进行考察学习,了解掌握古街改造的经验和做法。10月,县文化服务中心会同文物部门的有关人员,专程赴上海同济大学拜访了古建专家阮仪三教授,听取了专家学者对建设历史文化街区的指导性建议,并与同济大学国家历史名城研究中心签订合同,正式委托同济大学为襄垣县历史文化街区做总体规划设计。
刘付秀说,通过调研,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思路确定为既有传统形态,又有产业支撑,集文化、旅游、商贸、休闲于一体的活态文化街区。传承历史文化,再现千年古县风貌,使其成为襄垣的历史文化名片。
在保护和改造过程中,襄垣县按照《文物保护法》及有关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环境治理改造。同时,对沿街门店进行改造,集中建设一批有襄垣特色的前店后厂式作坊,如手挂面、襄子老粗布、老黑酱、老陈醋、刺绣、泥塑等手工作坊。此外,对企事业单位、沿街商业门店、个体商铺、居民住宅等进行翻修改造。
无论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当前发展文化旅游的角度,老街区的保护和改造意义深远。作为襄垣2500多年历史的见证者,历史街区不仅仅是一个游览观光的区域,更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
历史文化街区蓝图已经描绘,号角已经吹响,步子已经迈开。相信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襄垣将以更加明媚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吸引更多游客。